推荐导航
学术成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园地 > 学术成果

新时代小型博物馆的定位与发展 ——以句容市先吴文化博物馆为例

时间:2020-07-20 15:33:43  来源:先吴文化博物馆

 

注:本文出自《博物苑》2020年第1期

 

摘要:小型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的多数,是中国博物馆发展中值得重视的群体。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有相当发展的新时代,小型博物馆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要突出自身特色,并不断自我检视,适时作出必要调整。在合适的定位基础上,小型博物馆要充分开发自身馆藏文物价值、增强科研力量、“走出去,开门办展览”,寻找合适的宣传媒介与宣传方法,并注意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

 

关键词:新时代  小型博物馆  定位  发展

 

1905年南通博物苑创立始,中国博物馆至今已经历了11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博物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呈现“百花齐放”的喜人态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新气象,文化事业受到了党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扎根于地方水土、展示区域文化的小型博物应当乘着时代的东风,谋求新的发展。

本文所关注的小型博物馆,专指区县所属小型博物馆。

一、新时代小型博物馆发展的有利条件

1.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休闲需求提高,为博物馆的成长提供强大推动力。百姓有谚曰:“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财富迅速积累,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董”的欣赏与品位,关注文化、休闲方面的需求,而“古董”正是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博物馆是文物珍品、精品的集中收藏与展示机构,并正在朝着园林化、休闲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愿意走进博物馆,无论是观赏珍贵的文物以学习相关知识还是休闲、放松。

2.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文物保护及陈列展览提供技术保障。若说文物是博物馆展览的基本内涵,科学技术则是使这内涵流光溢彩的利器。科学技术不断地充实、运用到各种博物馆的展览陈列之中,使得博物馆的展陈越来越有趣味,越来越能够吸引人。此外,文物保护中科技的运用更是有效提升了这门学问或者技艺的效率与水平,更多的文物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这使得博物馆能够有效展出更多的文物,传递给人们更多的文化历史知识。

3.文物学、博物馆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及考古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为博物馆藏品的研究、诠释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博物馆所藏文物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沉淀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程度及人们生活状态的载体。但是文物本身不会说话,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需要人们不断地积累知识去诠释。在社会整体知识水平偏低的情况下,文物丰富的文化内涵得不到有效的挖掘,所以只能是孤零零的器物,以上诸学问的发展尤其是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充实到博物馆,使各种文物不再是孤零零的器物,它们的价值——无论是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是社会价值——正在被一点一点地有效挖掘,运用到博物馆种的各种诠释也使得博物馆的文化积蕴越来越厚重。

4.新时代的博物馆业有了自己的行业法规。20151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博物馆条例》,并于320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博物馆方面的专门法规,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博物馆行业进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新阶段。

二、新时代小型博物馆的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都因定位不当而导致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大面积地发生……”[[1]]同质化发展正严重威胁着各地文化的多样性,而博物馆发展中的同质化也使得各小型博物馆自身定位模糊,没有特色,越来越提振不起参观者的兴致。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型博物馆进行合理的定位,很有必要。那么,如何才能作出合适的定位?怎样才是合适的定位呢?

1.立足当地,服务当地,不贪大求全,建设小而精的地方文化展示平台,突出地域特色。

长时间以来,文物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受到政府的支配与调拨,而政府是一种等级分明、上下有序的组织,因而越精良的文物越容易往上一层政府集中,进而被安置在与其等级相应的博物馆中。所以,相对来说,小型博物馆的藏品数量有限,种类也有限。而且,目前我国已实行博物馆分级评估制度,规模越大、级别越高的博物馆得到的经费、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扶持就越多,反之则不会得到那么多的扶持。

由于上述及其他种种原因,小型博物并没有能力建设大规模的场馆或者展出数量巨大的精品文物;小型博物馆在文物保有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当地发展特色、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文物。这样的条件限制或者说这样的文物保有特点决定了小型博物馆的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着重体现本区域的独特文化。以下将以先吴文化博物馆为例来说明。

先吴文化博物馆隶属于句容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位于句容市茅山景区,自身定位是国内唯一的土墩墓专题博物馆——意在全方位展示土墩墓的文化内涵。但是土墩墓的分布范围如此之广:涵盖了皖南、苏南、浙北甚至于福建部分地区,并且各地的土墩墓都会有各自的特色。而先吴文化博物馆的馆藏只有苏南茅山一带土墩墓的出土文物,且还没有高等级的如镇江沿江地带出土的青铜礼器,这就决定了先吴文化博物馆并不能有效地全面展示土墩墓的文化内涵,鉴于自身馆藏的特点以及地方财政的限制,对于这一宏大定位先吴文化博物馆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先吴文化博物馆的合适定位是什么呢?

从土墩墓的构造、形制等科学研究方面来说,先吴文化博物馆可以做出足够的陈列展示;另一方面,馆藏文物种类或者数量的限制恰恰也是其特色所在,这些文物足以体现西周春秋时期茅山坡麓地带族群的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活状态。更为现实的是:先吴文化博物馆地处茅山景区。茅山自古以来享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美誉,山中的景观足以展示秦汉以来的茅山胜境;山下有一座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再现了近代以来茅山地区抗日战争的风雨历程;那么,秦汉以前的历史时期呢?茅山地区的社会状态应该如何?只有先吴文化博物馆能将此展示给世人。所以,先吴文化博物馆的合适定位是:先秦时期茅山坡麓地带社会发展状态及彼时人们生活状态的展示平台,以及土墩墓专题的展示平台。

2.不断自我检视,注意分析参观人群构成,适时转变应对策略。

作为文物的集中保存地与展示平台,博物馆往往扮演多重角色:对于外地参观者来说,博物馆是本地历史文化的代表,可以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当地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于本地参观者来说,博物馆则是自身文化传统的保存平台,可以使人们对自身的文化有更系统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地方文化的研究者来说,博物馆则是第一手的研究资料集中地;对于其他参观者来说,也许仅仅就是一个休闲散心的公共场所。所以,面对不同的参观人群,博物馆的定位又有着细微的差别。如何在面对不同的参观者及时调整自身的定位,满足不同参观者对博物馆文化展现的不同需求,也是博物馆自身定位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小型博物馆由于自身体量小、展厅少,展览布置相对灵活等优势而更容易完成这样的工作。此项定位相对比较抽象,其实现主要通过讲解服务与陈列展览来完成。以下请继续以先吴文化博物馆为例来做分析。

上文对先吴文化博物馆的合适定位已做交代,这是其对外开放、服务的基础。那么,在面对不同的参观人群时,怎样才能恰当地展示出自身的定位并作出令人记忆深刻的讲解呢?面对外地游客,讲解的内容就需首先给出土墩墓文化存在的时空背景:西周至春秋正是王纲解纽、诸侯争霸的动荡时期,而此时的茅山地区由于远离诸侯陵替的中原而处于一种“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实,无饥馑之患”[2]的“太平之世”。看这些体积如此之巨的存储器、种类如此丰富的烹煮器以及工艺如此精美的各种小件器物,可见那时人们生活之富足与安逸,并由此上溯泰伯奔吴披荆斩棘开发吴地的历史故事;面对本地参观者,则以身边故事开首,因陈列展出之坛、罐、碗、钵等都是本地居民日常生活司空见惯之物,土墩墓也广泛分布于乡间大地而朝夕可见。进而讲述茅山地区自秦汉以来已经历多次人口迁移、族群更替,虽生活器具大同小异,但人口构成、风俗习惯等已殊异,接下来便是那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土墩墓、怎样建造的,以及那时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

三、新时代下小型博物馆的发展

保存文物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开放展览是博物馆的天然使命,而科学研究、对文物背后社会生活的探究则是博物馆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家越来越大力度地支持,博物馆的文物储存设施、设备已经或者正在得到有效的更新,保存文物不再是博物馆的难题,包括小型博物馆。而后两项,由于种种原因,越来越成为束缚小型博物馆的枷锁,以下将笔者将侧重此两项及相关方面的分析。

1.充分开发自身馆藏文物潜在价值,充分利用各种科技,办自我特色明显的展览。由于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小型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很少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与更新,更多的文物被尘封于库房中难以观于世人,极大地限制了自身社会功能的发挥。在新的历史时期,小型博物馆可以通过聘请相关专家、提升内部工作人员素质等途径对自身馆藏文物进行系统、深入的盘点,认真研究,有针对性地拿出合适方案,对自身馆藏文物进行充分的特色展示。若有余力,更可以开发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文化产品。(博物馆的文化创意开发是博物馆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似有家家博物馆都要开发自己的文创产品的趋势,但诚如专家所指出的,并非所有的博物馆的藏品都适合做文创,博物馆文创需视自身条件量力而行。)

2.走出去,开门办展览。在充分开发自身馆藏文物的同时,小型博物馆也应当拓宽视野,博物馆的展品不应当只是自己保有的文物,兄弟博物馆之间联合做展览已经是比较普遍通行的做法,而且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有效缓解博物馆在经费方面的压力。另外,同区县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及其他相关单位、民间所拥有的可供人们欣赏的诸如典籍、书画、传统工艺美术品等都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展示平台对外展出,本地的资源更容易引起本地居民的共鸣,也更容易得到外地游客的青睐,而这正是容易被忽略的优质资源。

3.加大科研扶持力度,逐步增强自身科研力量,并突出自身研究特色。《博物馆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博物馆应当发挥藏品优势,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提高业务水平,促进专业人才的成长。一直以来科研与大中型、综合性博物馆联系紧密,而很少与小型博物馆有联系。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小型博物馆缺乏相应的研究人才,进而就缺乏相应的气氛。如上文所述,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关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充实至小型博物馆,开展相应科研工作的开展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当然,小型博物馆无论是人才引进还是政策支持都是非常有限的,集体研究应该得到提倡,相似文化背景的小型博物之间加强相互间的学术联系、资源共享,共同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是可行路径。此外,还可以与相关学术单位资源共享、开展合作,这也是《博物馆条例》所允许、支持的。

4.自媒体时代,博物馆宣传需同时兼顾多种宣传媒介,重在突出特色。自媒体时代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微博、微信、博客、APP等新媒体上,但就这些新媒体的宣传效果来看,大型、综合性的博物馆拥有更多的优势,而小型博物馆好像并无明显优势,其实并非无优势,而是无特色。在文化交流中常被提起的一句话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在博物馆的发展中,特色的就是大众的,这一点对小型博物馆来说尤其重要。所以,在宣传活动中重在突出自身特色。在宣传媒介方面,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依然是值得重视的有效途径。我们发现博物馆的观众有相当一部分是年长者,他们获得信息更多依赖传统媒介。另外,各种网络论坛(BBS)尤其是博物馆所在地的网络论坛,也是值得重视的宣传渠道,因为网络论坛上时常活跃着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区域文化爱好者与求知欲强的年轻人,而文博方便的新鲜资讯将会通过他们获得广泛的散布。

5.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博物馆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博物馆条例》第五条提出:国家鼓励设立公益性基金为博物馆提供经费,鼓励博物馆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经费一直是限制小型博物馆的瓶颈,这就需要博物馆经营者转变管理理念,变“管理博物馆”为“经营博物馆”,将国有的、固定的资源盘活,充分引进社会富余资源,真正实现“开门博物”的理念。

四、结语

博物馆的宗旨在于“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3],为了实现这一宗旨,更为了自身的发展,小型博物馆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明白准确的定位,在这个合适的定位基础之上深入挖掘自身馆藏资源,并注意开拓与兄弟单位的交流,不断宣传自己。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特色。



注释:

[[1]] 【美】杰克·特劳特、史蒂夫·里夫金著,谢伟山、苑爱东译:《重新定位·总序》,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8月版。

[[2]]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

[[3]] 《博物馆条例·总则》,第一条。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 王巍总主编:《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3.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小康目标后的江苏博物馆事业》,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

4. 江苏省文物局编:《江苏省文博论文集2013》,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5. 江苏省文物局编:《江苏省文博论文集2014》,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刘玉斌